红楼梦中,香菱向黛玉学诗这一段非常有意思。香菱在宝钗家,现放着宝钗这么个专家不请教,怎么大老远跑去找黛玉?其实,这是曹公隐笔,宝钗博学,明里似乎大度亲和,其实骨子里很冷。黛玉似乎小性孤僻,实则热情大度。而且黛玉也是一个好老师,教香菱的时候,不厌其烦,循循善诱,对写诗有独到的见解,再加上香菱对诗之痴迷,无怪香菱进步神速。
黛玉所说的作诗非常简单:
且说香菱见过众人之后,吃过晚饭,宝钗等都往贾母处去了,自己便往潇湘馆中来。此时黛玉已好了大半,见香菱也进园来住,自是欢喜。香菱因笑道:“我这一进来了,也得了空儿,好歹教给我作诗,就是我的造化了!”黛玉笑道:“既要作诗,你就拜我作师。我虽不通,大略也还教得起你。”香菱笑道:“果然这样,我就拜你作师。你可不许腻烦的。”黛玉道:“什么难事,也值得去学!不过是起承转合,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,平声对仄声,虚的对实的,实的对虚的,若是果有了奇句,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。”香菱笑道:“怪道我常弄一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,又有对的极工的,又有不对的,又听见说‘一三五不论,二四六分明’。看古人的诗上亦有顺的,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,所以天天疑惑。如今听你一说,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,只要词句新奇为上。”黛玉道:“正是这个道理,词句究竟还是末事,第一立意要紧。若意趣真了,连词句不用修饰,自是好的,这叫做‘不以词害意’。”香菱笑道:“我只爱陆放翁的诗‘重帘不卷留香久,古砚微凹聚墨多’,说的真有趣!”黛玉道:“断不可学这样的诗。你们因不知诗,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,一入了这个格局,再学不出来的。你只听我说,你若真心要学,我这里有《王摩诘全集》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,细心揣摩透熟了,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,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。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,然后再把陶渊明,应玚,谢,阮,庾,鲍等人的一看。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,不用一年的工夫,不愁不是诗翁了!”香菱听了,笑道:“既这样,好姑娘,你就把这书给我拿出来,我带回去夜里念几首也是好的。”黛玉听说,便命紫娟将王右丞的五言律拿来,递与香菱,又道:“你只看有红圈的都是我选的,有一首念一首。不明白的问你姑娘,或者遇见我,我讲与你就是了。”
简单说来,就是不以词害意。先有立意,再有词句。拿我们语文课上的说法,就是要有中心思想。这意趣最主要,技巧倒是第二位的。说远点,拿拍照来说,对我也是一样的道理,意趣第一,镜头下要表达的东西是第一位的,究竟用的什么机器什么镜头,或是怎样的技巧,究竟还是第二位的。。。(其实是给我自己不求甚解不提高技术的一个借口,嘿嘿)
扯远了,转回来来看一下香菱交的作业。黛玉给香菱布置了一个作业,让写“月”。香菱的第一个作业是这样的:
月挂中天夜色寒,清光皎皎影团团。
诗人助兴常思玩,野客添愁不忍观。
翡翠楼边悬玉镜,珍珠帘外挂冰盘。
良宵何用烧银烛,晴彩辉煌映画栏。
黛玉评“意思却有,只是措词不雅。皆因你看的诗少,被他缚住了。把这首丢开,再作一首,只管放开胆子去作。”
为什么呢?因为香菱因词害意了,诗里堆砌了词藻,诸如“玉镜”,“冰盘”,“银烛”,“画栏”之类,但是全诗没有一个明确的立意,不知道要表达什么。所以黛玉说不好。
香菱第二次交作业,比第一首有了进步:
非银非水映窗寒,拭看晴空护玉盘。
淡淡梅花香欲染,丝丝柳带露初干。
只疑残粉涂金砌,恍若轻霜抹玉栏。
梦醒西楼人迹绝,余容犹可隔帘看。
黛玉还是说不好“自然算难为他了,只是还不好。这一首过于穿凿了,还得另作。”这次宝钗解释了一下原因:“不象吟月了,月字底下添一个‘色’字倒还使得,你看句句倒是月色。这也罢了,原来诗从胡说来,再迟几天就好了。”
这首诗依旧有些堆砌词藻,但是有了一些比喻和烘托,“恍若轻霜”“梅花香欲染”来比喻,“人迹绝”“隔帘看”来烘托气氛。然而这样一来就跑题了,所以宝钗说成了咏月色了。
香菱第三次交作业,得到了大家的赞赏:
众人看了笑道:“这首不但好,而且新巧有意趣。可知俗语说‘天下无难事,只怕有心人。’社里一定请你了。”
精华欲掩料应难,影自娟娟魄自寒。
一片砧敲千里白,半轮鸡唱五更残。
绿蓑江上秋闻笛,红袖楼头夜倚栏。
博得嫦娥应自问,缘何不使永团圆?
这首诗句句不提月,却句句与月有关。颔联颈联对仗工整。立意新奇别致,用词言浅意深,非常切合她自己的身世。众人之赞赏决非溢美之词。
红楼梦中的这一段,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篇非常好的作诗教程,短短一回目不到,有理论,有方法,有素材,还有实例。我自己学写诗,也是试着按照黛玉(其实是曹雪芹)所说的来,奈何没有香菱的悟性和干劲,所以我学写的诗,大概还不如香菱的第一阶段,连堆砌词藻都还不会,嘿嘿。
附录
香菱第三首诗解析 (google来的)
①〔精华欲掩料应难〕大意是月光灿烂,想掩盖也掩盖不了。精华,本道家语“日精月华”,光华、光辉之意。
②〔影自娟娟魄自寒〕它的外貌是那样娟秀,背面却是那样凄清。影,这里指月的正面。魄,月的背面,即不受日光照射那一面。从作法上看,本句中的“寒”字乃一篇之骨,以下借“砧敲”“鸡唱”“闻笛”“倚栏”写离愁及故园之思,皆本此。
③〔一片砧(zhēn)敲千里白〕皓月当空,银光一泻千里,处处传来妇人衣之声。砧,捶衣时垫在下面的石头。李白《子夜吴歌》云:“长安一片月,万户衣声。秋风吹不尽,总是玉关情。何日平胡虏,良人罢远征。”香菱化用此诗意境,表达妇人对远在边陲的丈夫的思念──这种思念在月下衣时变得更加浓烈。
④〔半轮鸡唱五更残〕缺月在天,雄鸡高唱,正是五更将尽时分。五更,相当于凌晨四至六时。这并非单纯写景。古人出行大多在黎明时分,因此写黎明景象正是为了写别情。例如:
“春山烟欲收,天淡星稀小。残月脸边明,别泪临清晓。”(后唐牛希济《生查子》)
“月华收,云淡霜天曙。西征客,此时情苦。翠娥执手,送临歧、轧轧开朱户。”(宋柳永《采莲令》)
“执手霜风吹鬓影,去意徊徨,别语愁难听。楼上阑干横斗柄,露寒人远鸡相应。”(宋周邦彦《蝶恋花》)
香菱这首诗将“半轮(月)”“鸡唱”“五更残”这三个典型细节融成一体,也正是为了渲染离别时黯然伤神的气氛。
⑤〔绿蓑江上秋闻笛〕绿蓑,泛指江上的人,不限于渔翁。秋闻笛,可理解为秋夜月下闻笛。笛声凄清、高远,能引发人们对故乡以及远方亲友的思念。李白《春夜洛阳闻笛》云:“谁家玉笛暗飞声,散入春风满洛城。此夜曲中闻折柳,何人不起故园情?”香菱这一句所表达的也正是这种感情。
⑥〔红袖楼头夜倚栏〕“楼头夜倚栏”,更确切地说,当是“楼头倚栏望月”,在古代诗词中已成为一个用来表述相思之情的典型化细节。例如“闻道欲来相问讯,西楼望月几时圆”(韦应物《寄李儋元锡》),“明月楼高休独倚,酒入愁肠,化作相思”(范仲淹《苏幕遮》)等。香菱此句亦不例外。
⑦〔博得嫦娥应自问,何缘不使永团圆〕大意是,嫦娥看到人间有如此浓重的离情,不禁问自己道:“为什么不能让那些分离了的亲人重新团聚在一起,永不分离呢?”一说,这是嫦娥因月有盈亏这种现象而发问,她希望夜夜都是满月。香菱以此结束全诗也表明了她跟父母团聚的希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