开自己的博客,让别人来看

拥有这个空间已经很多年了。原来在这上面做过一个主页,放了一些读书时候的功课作业。后来渐渐荒废。有时候工作上需要的时候,放了些streaming links方便手机登入。可是工作是工作,不应该需要用到个人的空间,所以决定利用起来。

Live Space是比较一般的blog,以前偷懒一直用Live Space。既然这个空间是php+MySQL,正好可以用WordPress,那就行动起来吧,看起来还是比较有趣的。现在先从Live Space搬点东西过来,顺便试试各种功能,以后熟悉了可以自己修改。

开自己的博客,让别人来看吧!

DIY换电池

我的老破车最近经常跟我闹罢工,而且越来越频繁,害我老是要跑去街上拦车帮我jump start。自己觉得是电池的问题,立刻上网查。有网络真好啊,I love google! 一般来说,车没有发动的时候,电池电量充足应该是12.68V,电量50%的时候12.24V,电量为0的时候只有11.89V或者更少。车发动之后,充电状态下,应该能量到13.5到14.5V之间,如果少于13.5V,则是充电系统有问题。
于是拿出万用表。结果万用表竟然给我没电了。吭哧吭哧从另外一个电器上拆了个电池下来装上去,总算能用了。拿万用表量了一量,车没发动,我的电池只有10.75V(不正常啊,没有电了么?可是我还可以勉强发动车),发动了车以后,电压为14.35V,嗯,看来充电系统没问题。那就是该换电池了。车买了好几年了,电池差不多也够老的了,是该换了。继续用google,google告诉我,自己换电池挺简单的。那这样好了,我自己买个电池自己换吧。
周五晚上,车子彻底没电了,没关系,我这就换。于是乐颠颠的跑去canadian tire买电池。我真的不知道,汽车电池原来那么重!我真是个大笨蛋,早知道电池比二十块砖头还重,我一定找人先帮我jump start然后开车去买电池!后悔死我了!于是大家就看到一个中国女孩子抱着一个看似不大的电池,非常吃力的往住宅区挪。我头一次觉得canadian tire离我家还不够近。汗!
终于把电池搬回家。休息休息,开始干活!打开盖子,照着google上的步骤,操起扳手拧负极的螺丝。my god,螺丝怎么这么紧啊,一点也拧不动,而且螺丝上方的铁片还偏偏朝外伸出那么一点,扳手咬不住整个螺丝。左试右试了老半天,还是纹丝不动。天也渐渐暗下来,看不清楚了。算了,只能第二天再说了。
第二天早上起来,吃饱喝足,干活!继续研究负极的螺丝,左拧右拧,这个螺丝就是不动,那块铁片也够碍事的,于是拿着扳手顶着铁片前后推了两推,一用力,套着负极的圈竟然移动了。啊,我太高兴了,原来不是螺丝的问题,继续前后用力推,负极的圈就取出来了,哈哈,不错。那就依样画葫芦对付正极好了。没想到不管用,正极根本纹丝不动。看来还是要拧螺丝。可是螺丝边上有障碍物,扳手使不上力。等等,边上这个螺丝干吗用的?这个也虽然紧,可是用点力还是能拧动。嗯,那先把它拧下来。居然拧下来以后就可以把边上的障碍物二极管挪开很多。啊,原来是这个道理。然后再对付正极上的螺丝。能使上力了果然不同,很快正极也卸下来了。按照google说的,把电池拎出来就可以了。一拎,没动,再用点力,还是一点不动。啊,咋回事儿啊?再仔细一看,下面还有个铁片箍住电池呢。sigh,还有螺丝要拧。这回可惨了,这个螺丝在下面,扳手只能从上往下咬住螺丝,然后要转动扳手,我那里那么大力气转的动啊,螺丝都生锈跟铁片锈一块儿了。到工具里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什么可以帮忙的。这下怎么办。嗯,扳手根部有个圆孔,这样好了,拿另外一个扳手咬住圆孔,两个扳手呈直角,不就可以用上力啦?嘿嘿,自己佩服一下自己。然后开拧。怎么还是不动啊?怎么回事咩,难道我注定自己完不成?太丢脸了。丢下扳手坐在地上歇歇(呃,我承认是有些泄气。。。)。等下,我刚才是往什么方向拧的?我这个大笨蛋!跳起来,重新来,果然,咬牙一使劲,螺丝开始动了。也!
电池终于取下来了。装新电池就简单多了,反着刚才的步骤,三下五除二,装好了,哈哈哈,我仰天长笑。拿起钥匙坐进车里,怎么好象车里的指示灯也比以前亮很多,得意。我的车车又开始工作了。
终于完成了我的艰巨任务。我不得不同意google的说法,自己换电池是挺简单的。如果像我这样的笨蛋也能完成,这就是一个非常简单的DIY。不管我犯了多少愚蠢的错误,我还是觉得有必要记录下来。于是特别在此唠里唠叨啰里啰唆的纪念一下我的第一次DIY。

蓬蒿菊

折纸花碰到瓶颈了,新鲜的花样找不到,能找到的都太难(其实是自己笨)。浪费了几多纸以后,停了很久。
蓬蒿菊上次折了一朵给甜姐姐,然后自己给自己折了一朵。看着挺好看的,可是一朵好像有点孤单。于是又折了两三朵,想找个花瓶放起来,可是没有合适的花瓶。于是随便找了一张挂历纸卷了个纸筒,等找到好看的花瓶再换吧。

一打灯光就能看见阴影里的铁丝,哈哈。

Continue Reading →